“走进云南,艺路生花”新艺术与设计学院23级视传专业采风活动顺利开展
五月,春意阑珊,夏意渐浓,新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3 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6个班在副院长何莉丽老师和4位骨干教师张晓清、吕泽鑫、朱宸谊、李志聪、辅导员罗振培老师的带领下,于2025年5月17日至24日走进云南,开展了一场“非遗传承与民族艺术”为主题的深度采风活动。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心,深入古城小巷、民族村落、高原湖畔,将课堂所学与鲜活现实碰撞,通过实地走访、民俗体验与艺术交流,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为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素材。
【课程内容】
采风课程主要是以通过实地调研与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能力,使其将观察、思考、分析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敏锐的思辨意识与课题意识。课程鼓励学生基于个人兴趣与专业方向,深入探索地域文化、社会现象或艺术形态,通过写生、摄影、访谈、记录等方式,从多角度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并最终转化为学术成果或艺术创作。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对风土人情的真实记录,更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在实践与反思中建构独立的研究视角与创作方法,从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并拓展学科及认知边界。
【课程要求】
本次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围绕专业方向,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田野调查与实践,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及一手资料采集,系统考察特定区域的艺术现象等,并以专业视角切入现象分析。学生在调研中需要提炼核心议题并形成独立观点,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实践方案。成果呈现需融合跨学科思维与多元叙事手法,体现田野调查与专业应用的深度结合,完成从现象观察到理论建构再到创意输出的完整闭环。
【大理古城:解码建筑的诗行】
大理古城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本次行程作为首站考察对象。在大理古城内,同学们深入探究了白族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的精髓,通过实地走访古城街巷,重点观察了“叁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典型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制,分析其空间布局与装饰艺术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同时,同学们系统记录了白族服饰的扎染工艺、头饰特色,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与节庆传统,使同学们对白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了立体认知。本次考察为后续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视觉素材与文化研究基础。
【丽江束河:聆听东巴的“视”界】
第二站的考察对象为丽江古城。古城依山就势的街巷肌理与穿城而过的玉河水系,完美展现了纳西族"城依水存、水随城在"的营造智慧。本次考察重点研究内容为纳西民居建筑特色,深入了解其悬鱼、雀替等木构件装饰与汉藏风格融合的审美特征。在四方街等核心区域,大家系统记录了纳西东巴文字的应用场景、披星戴月服饰的文化寓意,以及纳西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现状。这座将茶马古道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旅业态有机融合的古城,为同学们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典范案例。
【香格里拉:沉浸藏艺的课堂】
在香格里拉藏香研习基地,同学们系统学习了藏香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通过专业讲解,大家了解了藏香独特的原料配比、制作流程及其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近距离观察传统制香技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藏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藏族生态智慧与精神信仰。
本次采风考察组织学生在香格里拉深入体验了藏族唐卡绘制艺术。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唐卡绘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宗教艺术风格闻名。
同学们通过亲手参与唐卡绘制,不仅领略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深刻理解了藏族文化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展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专业画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各具特色的唐卡作品,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周城扎染:体验靛蓝的魔法】
走进周城,空气中仿佛都飘散着靛蓝的芬芳。在周城的扎染体验基地内,同学们系统观摩了白族扎染的传统制作工艺。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大家深入了解了扎花、浸染、漂洗等核心工序的技艺要点,以及蓝靛染料的独特魅力。在理论讲解环节,同学们还认识到扎染纹样所承载的白族图腾文化与生活美学。通过沉浸式的观摩学习、实践制作,大家对本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形成了更立体的认知,同时从专业角度出发,这也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思考角度。
鹤庆银器文化博物馆作为我国首个以银器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拥有逾万件馆藏珍品。在本次参访中,同学们系统领略了“中国银器之乡”的千年工艺传承。通过专业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錾刻、鎏金、掐丝等核心工艺技法,以及银器在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礼俗功能与艺术价值。博物馆内恢弘的银器艺术展厅与活态传承作坊,生动展现了鹤庆作为“银都”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创新。这次参访不仅拓展了同学们对传统金属工艺的认知,更使其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在当代设计中的转化潜力。
在香格里拉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的实践环节中,同学们通过写生、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深入感受了高原湿地的独特魅力。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季节性湖泊湿地,纳帕海以其四季变幻的景观特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同学们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运用速写本、镜头等媒介记录在纳帕海的见闻,沉浸式的自然观察培养了同学们对高原生态的审美感知能力,也提升了其将自然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的专业素养。
【思考创作】
在采风考察全程中,教师团队始终深入一线指导创作。例如田野调查过程中的文化符号提取方法,古建筑的建筑特征、拍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教师们通过现场示范、个案解析和即时反馈,引导学生多维度建立创作思维,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在真实场景中掌握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的方法论,为后续创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采风归来的同学们已投入设计转化工作。那些记录着照壁光影的笔记、散发着藏地气息的速写集、亲手染制的蜡染方巾、临摹银器纹饰的线稿、记录高原色彩的图谱等,都成为工作室里灵感的源泉。于6月13日至17日在6号楼一楼举办了采风课程作品展,这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更是他们对生活热爱的表达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文字:张晓清,朱宸谊
图片:何莉丽
视频:吕泽鑫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