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东纵红色血脉 科技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广州华立学院党办和科研处组织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的活动。5月21日,校领导党委书记李琼生和副校长黄秋文率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城建学院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研究院等多部门师生代表,赶赴增城区正果镇白面石村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乡村振兴调研”主题活动。
白面石村是抗战时期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广州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承载着东江纵队“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师生们跟随王晓志书记参观白面石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王书记详细讲解在老虎石山300多名优秀中华儿女与侵略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故事——战斗结束后,爱国人士王雁门捐资收殓百余具烈士骸骨,建“百人墓”,成为铭记英雄的精神坐标。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德礼院长感慨:“东纵精神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基石,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我们要深挖历史资源,将其转化为立德树人、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
为助力革命老区农业提质增效,华立学院师生根据白面石村的地理环境和林业优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创新推出“荔枝+铁皮石斛”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在荔枝林下层空间套种高附加值铁皮石斛,形成“树上荔枝挂果、树下石斛生金”的立体布局,既盘活林地垂直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又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模式升级,成为践行党的二十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加收入渠道”的鲜活样本。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向林教授表示,下一步将优化完善种植技术,探索“林上-林中-林下”多层级产业组合,为白面石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科技动能。
李琼生书记强调:“教育要与国家、民族需求同频。学校将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多维度赋能,构建校地长效帮扶机制,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他寄语青年学子:“从红色热土中感悟初心,将东纵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智慧。”
此次回访,既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之旅,也是乡村振兴的务实之行。未来,华立学院将以“红色教育+科技助农+文化传承”为抓手,与白面石村共绘“红色基因引领、绿色产业支撑”的振兴新图景。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