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立学院入选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第叁批生态科普宣教基地,赋能校地协同发展新篇章
近日,依据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迁地保护示范区、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建设工作方案》(穗国家植建组办通〔2023〕1号),广州华立学院凭借在生态科普领域的扎实积累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第叁批生态科普宣教基地,标志着学校在生态科研、科普教育与地方服务领域迈入新阶段。
此次入选源于前期扎实的筹备与专业评估。今年6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生态规划、植物保育、农业科普等领域专家,对李向林教授和楚芳芳教授主导申报的两处拟选点位开展实地评估。校园内,以土沉香、桫椤等国家保护植物为核心的“亚热带珍稀植物保育生态科普宣教点”,凭借丰富的植物资源与中医药馆沉浸式科普路径规划,展现了亚热带植物保育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的独特优势;乡村振兴基地马屋村的“增城国家地理标志产物挂绿荔枝科普宣教点”,通过“果-药-菇-蜜”四维一体生态循环模式,将挂绿荔枝品种改良、林下经济技术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结合,得到专家组高度认可。 入选生态科普宣教基地,对广州华立学院未来发展将产生多维度深远影响。
在教学科研融合层面,基地将成为实践教学的“活课堂”。学校可依托亚热带植物保育区、挂绿荔枝种植示范园等场景,开发“生态循环技术应用”等跨专业实践课程,推动生物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学科与生态科普深度融合。同时,围绕珍稀植物保育、特色农产物改良等方向,科研团队将获得更优质的研究平台,助力相关领域课题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学校在生态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的学科优势。
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基地将成为校地协同的“纽带”。学校可联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地方农业部门,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植物科普研学营”、面向农户的“生态种植技术培训”等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与技术服务,助力区域生态科普事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马屋村基地“种植示范+科普研学+文化体验”一体化模式的深化,还将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彰显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在品牌影响力塑造上,作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将提升学校在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度与话语权。通过承接省级、市级生态科普活动,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学校将进一步融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打造“生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品牌注入核心动力。
学校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紧扣《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深化“科研+科普+产业”融合模式,让生态科普宣教基地成为培育绿色人才、服务地方发展、传播生态理念的重要平台,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与广州生态文明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