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里的思政课”之走进江门博物馆(二)
——追寻侨胞赤子心 践行思政新课堂
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效,厚植学生家国情怀,2025年5月17日,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门校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团队李正鸿教授、杨能山教授、柳中东教授、王雪萍老师和李佳雯老师带领23护理3班、23智能2班、23智能1班、23护理2班、23机械2班、的学生(共计90人)赴江门市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师生们在沉浸式参观中感悟华侨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实”起来。
江门市华侨华人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蓬江河畔,是国内首个以华侨华人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丰富,气势恢宏。江门市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三大主题展区串联起华侨华人的奋斗史诗。在 “远赴重洋”展区,展示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华侨群体通过“契约华工”“卖猪仔”等方式被迫出洋谋生的历史场景,还原早期移民的艰辛历程。泛黄的船票、简陋的行李箱、异国劳工的契约文书,生动还原了先辈们背井离乡、跨越山海的艰辛历程;在“海外拼搏”展区,聚焦华侨在海外从事采矿、铁路修筑、种植园劳动等艰苦行业的生存状态,反映五邑华侨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华侨们在异国创办实业、开设商铺的影像与手稿,展现了他们以勤劳智慧在陌生土地上扎根立足的坚韧品格; 在“融通中外”展区内,通过银信(侨批)、华侨创办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等文物,展现了华侨在中外经贸合作与文化交融中的桥梁作用。华侨捐赠的教育基金证书、家乡建设规划图等珍贵资料,深刻诠释了海外游子“根在中华、反哺故土”的家国情怀。三大展区以丰富的实物与场景,勾勒出华侨华人与祖国命运相连的壮阔画卷。
参观过程中,师生们兴致盎然,沉浸在华侨华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大家时而驻足凝视展品,时而相互交流探讨,时而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看到华侨先辈在异国遭遇歧视仍坚守民族气节,让我真正理解了‘爱国’二字的分量!”一名学生激动地分享道。思政课教师也结合展区内容,现场开展微党课,引导学生思考华侨精神与当代青年使命的深刻关联。同学们纷纷表示,华侨先辈们无论身处何方,始终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精神,为自己树立了生动的榜样。
此次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侨乡文化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触摸精神脉络,在实地研学中坚定理想信念。未来,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实践课将继续拓展实践教学路径,以更鲜活的形式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责任,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