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

欢迎访问广州华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群导航

广州华立学院

行政机构

教学单位

其他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与科学研究>场馆里的思政课>详细内容

场馆里的思政课

“场馆里的思政课”之走进江门博物馆(四)
——学习先辈爱国奋斗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秦柯 初审:张枭 发布时间:2025-06-09 15:58:1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文件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学校思政课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门校区2025年518上午组织学生前往江门市蓬江区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学习,引导加强学生对近代以来华侨华人们为救国救民、民族振兴所付出的努力及其爱国与奋斗精神的认知从而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注入强劲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正鸿,3名青年教师秦柯梁雅婷李佳雯老师以及23电气5班、23机器人1班学生共36人参加本次实践教学活动。

参观师生大合照

活动当天,师生团队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沉浸式参观了“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展,参观展线约1200米,由“序厅”“远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铸就丰碑”“追求光明”“中华儿女大团结”“结束厅”等九个部分组成。在华侨华人“拼搏海外”展厅,同学们驻足于华侨华人在外奋斗的各项史料、实物展品和多媒体影像,认真倾听讲解员对华侨华人在美洲、澳洲、东南亚等地区淘金、留学、经商等奋斗史的详细阐释,深刻体会到了早期华侨华人在外打拼的不易和他们时刻惦记祖国的爱国精神。不少学生持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念,记录华侨华人爱国感人事迹,并就“华侨华人的奋斗动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的启示”等问题与教师展开现场讨论。

带队教师合照

此次实践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精心设计,通过“理论介绍——现场体验——研修讨论”叁阶模式,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带队教师结合展厅内容,实时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关联性。带队教师以华侨华人海外拼搏艰辛不易,却依然支援祖国革命、抗战、建设等感人事迹为例,启发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必须爱国、怎样才是爱国,从而引领学生继承华侨华人先辈爱国与奋斗志向、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

师生听讲解员阐述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课程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形式活泼、收获很多。23机器人1班学生邱俊昊同学说道:“在展厅看到华侨华人们海外谋生的工具和环境很震撼,让我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创业和打拼的艰辛”。23电气5班学生马谭军同学则感慨:“讲解员提到一位华侨的动人故事,我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浓厚爱国情怀,让我重新思考‘00后’的责任——先辈条件艰苦时不忘爱国,而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更应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国奋斗和奉献,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融为一体,不负韶华、不负盛世”。

近年来,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本次博物馆实践课程是学院践行这一教学理念且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中华民族史等深刻认知,激发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主动意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未来将持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吸引学生们积极响应和参与,让思政课真正走入他们心中。

终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