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

欢迎访问广州华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群导航

广州华立学院

行政机构

教学单位

其他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与科学研究>场馆里的思政课>详细内容

场馆里的思政课

“场馆里的思政课”之走进增城博物馆(六)
——走进增城博物馆,感悟历史文化魅力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盼 初审:张枭 发布时间:2025-06-09 16:08:51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养,厚植家国情怀,落实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走实走深,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负责人张枭老师和专任教师张盼老师514下午组织带领23年级计算机颁1班学生前往增城区博物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珍贵文物、聆听历史故事,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同学们在历史文物与时代记忆中感悟中华文明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

d2d3aca8-4aac-4b51-9ad7-0f03b2361d60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活动当天,师生们走进增城博物馆,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先秦到汉代的历史”“汉代到明清时期增城人民的生活文物历史”以及“增城民俗民风历史”的主题展厅。从精妙绝伦的青铜器到栩栩如生的民俗雕塑,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讲解员通过语言讲解、电子视频等形式,生动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场景与社会风貌,学生们认真聆听、频频记录。

镇馆之宝榄雕《赤壁游舫》引发阵阵惊叹——半寸见方的榄核上,不仅雕刻着 537 字的《前赤壁赋》全文,更以镂空技法呈现苏轼夜游赤壁的生动场景,被誉为 “广东一宝”。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IMG_256

借助痴搁技术,通过全息投影,一幕幕历史场景跃然眼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手段使历史不再遥远,我们这代人更应该用创新思维讲好中国故事。

IMG_256
      博物馆是立体的教科书、无声的导师。此次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带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历史,在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未来,我校将继续联动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博物馆参观实践活动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真实故事。思政课要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其中,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校内和校外的结合本质上是 “知” 与 “行” 的统一。从课室到博物馆,从文物到数字云端,这种融合不仅让思政教育更具温度与深度,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正从 “单向灌输” 转向 “多维互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大动力。 

终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