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里的思政课”之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
——青年强则国强,国防强则民族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政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2025年5月17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心组织23区块链1班和23网络1班共58名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负责人张枭老师、专任教师余义平老师和办公室教务员郑婷匀叁位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广东省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展以“青年强则国强,国防强则民族安”为主题的思政理论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实地研学、互动体验与历史场景还原,将思政课堂“搬”进历史遗址,深化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与国防安全的理解。
参观过程与收获:触摸历史,感悟民族气节
当天上午,师生们首先参观了《鸦片战争》陈列展厅。展厅通过五个部分——“鸦片的由来”“鸦片贸易”“禁烟历程”“虎门销烟”“尾声”,全面展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聆听历史故事,仔细观察展品,深刻体会到林则徐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精神。
思想碰撞与感悟:科技赋能,激活历史记忆
在“科技赋能·数智传承”展区,师生们体验了文物叁维互动系统。通过触控平板,学生们360°观察鸦片战争时期的火炮结构,并借助AR技术“走进”沙角保卫战的虚拟场景,感受关天培血染战袍的悲壮瞬间。余以平老师结合数字化展映强调:“科技不仅是历史的再现工具,更是新时代国防创新的驱动力。”
未来展望与实践:研讨交流,共话青年担当
结合博物馆展出的珠江口防御体系模型,学生们分析了历史海防的不足,并探讨了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现代国防议题。张枭老师总结道:“从虎门销烟到科技强军,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青年捍卫家国的决心。”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也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一位学生感慨道:“通过亲身体验历史场景,我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也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结语:历史照见未来,青年砥砺前行
此次实践活动以“沉浸式思政课”为载体,将历史遗址转化为育人资源,让青年学子在触摸民族伤痕中坚定强国信念。鸦片战争博物馆作为广东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历史+科技+体验”的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引导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爱国篇章。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