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

欢迎访问广州华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群导航

广州华立学院

行政机构

教学单位

其他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与科学研究>场馆里的思政课>详细内容

场馆里的思政课

“场馆里的思政课”之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二)
——重温历史记忆 赓续家国情怀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朱荆聪 初审人:张枭 发布时间:2025-06-11 15:30:21 浏览次数: 【字体:


/private/var/folders/ps/_8k3556d5gvcmk9t90hhmj380000gn/T/com.kingsoft.wpsoffice.mac/picturecompress_20250526115337/output_1.jpgoutput_1

2025年5月24日,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3级计算机8班、11班、12班及23园林1班共51名学生,在王和强教授、朱荆聪老师、曹西萍老师、吴江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铭记历史&补尘辫;尘颈诲诲辞迟;勇担使命”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逻辑,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private/var/folders/ps/_8k3556d5gvcmk9t90hhmj380000gn/T/com.kingsoft.wpsoffice.mac/picturecompress_20250526115451/output_1.jpgoutput_1

 历史现场:文物与场景中的家国叙事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鸦片战争海战陈列》《虎门销烟》等主题展厅。展厅内,锈迹斑斑的抗英火炮、泛黄的《南京条约》原文影印件、林则徐亲笔书信等珍贵文物,将1840年鸦片战争的烽火岁月具象化呈现。学生们驻足于“虎门销烟”场景复原区前,凝视着逼真的蜡像群与销烟池遗址,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与民族觉醒的艰难开端。

教师导学:历史逻辑与时代使命的对话

参观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在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朱荆聪老师以“从鸦片战争到民族复兴:百年变局中的青年担当”为题,通过对比鸦片战争时期与新时代的国际格局,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曹西萍老师以“奋斗为何而燃”为切入点,援引林则徐、关天培等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勉励学生将个人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王和强教授则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框架,解读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吴江平老师:“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式现代化鼓励当代青年需以史为鉴,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展现担当。”

/private/var/folders/ps/_8k3556d5gvcmk9t90hhmj380000gn/T/com.kingsoft.wpsoffice.mac/picturecompress_20250526115908/output_1.jpgoutput_1

青年感悟:以史为鉴 砥砺前行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深受触动。23级计算机12班学生闫晨阳感慨道:“站在销烟池前,我真正理解了弱国无外交的沉重。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我要用技术赋能国家发展。”23园林1班卢彦晴则结合专业视角提出:“博物馆的园林设计融入了诸多文化元素,有一种质朴感和历史厚重感,仿佛在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结语:以实践教学厚植家国情怀

此次活动是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课程的又一创新探索。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院构建了“理论讲授—实地研学—实践感悟”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中践行使命担当,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贡献力量。

 

终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