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里的思政课——黄埔铸魂,青春励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见效,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2025年6月7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李颖琳、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吕恒的带领下,学院组织开展了以“追寻红色根脉,激扬青春力量”为主题的“信仰之旅”社会实践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黄埔军校这一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历史地标为依托,精心设计了集舞台艺术、史料研学、实地探访于一体的沉浸式行走课堂,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意识。
追寻信仰之源:以现场教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此次研学活动,紧扣“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两大主线,在半天的行程中通过精心安排的叁大模块——红色剧目观演、纪念馆展陈学习、军校旧址探访,构建出了一堂逻辑清晰、内容丰满、感受深刻的思政实践课。
当日中午12:30,师生们准时集结启程,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信仰真理的求索热情,奔赴位于广州黄埔区的黄埔军校旧址。14:00首场活动——大型沉浸式舞台剧《黄埔!黄埔!》拉开帷幕。该剧以恢宏的叙事结构、饱满的人物塑造,艺术再现了黄埔军校自1924年创校以来的革命历程。剧中,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感人至深,尤其是青年黄埔学员在家国危亡之际勇赴战场的情节,深深打动在场师生。热血青春与理想信念的交织,仿佛跨越时空,唤起了新时代青年对责任担当的共鸣。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享受,更是一堂鲜活的党史教育课。”一位参与学生动情地表示,“舞台上的革命志士,正如百年前的我们,他们以青春之我投身民族大义,今天的我们更应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呼唤。”
探寻历史真迹:在红色遗址中汲取信仰力量
黄埔军校不仅是军事训练的场所,更是一所传播革命理想、培育爱国志士的重要学府。在舞台剧震撼人心的余韵中,16:00同学们随导游进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图片,系统了解了黄埔军校从创办到发展的全过程。
展馆内容涵盖从孙中山先生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初心,到国共合作创建军校的历史背景,再到周恩来、叶剑英等早期革命家的政治工作实践,乃至黄埔学子在东征、北伐、抗战等革命洪流中的英雄事迹。整个参观过程,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再认识,更是一次价值观的深刻洗礼。
“‘亲爱精诚’不仅是黄埔精神的精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表达。”吕恒老师在讲解中强调,黄埔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志士的理想信念与奋斗实践,其本质是一种忠诚信仰、一种为民初心、一种奋斗精神,值得青年一代不断传承与弘扬。
行走红色地标:沉浸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展馆参观结束后,师生们继续开展黄埔军校旧址实地巡访。校门、校本部、教室走廊等旧址保存完好,承载着浓厚的革命气息。走进这些曾经诞生无数革命英雄的场所,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百年前青年在枪林弹雨中锤炼意志、追寻信仰的场景。
“每走过一处遗迹,仿佛都能听见历史的回音。”有同学在现场参访过程中记录下了这样的感受,“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时代。”通过实地踏访,学生们进一步将课堂所学与历史现场紧密结合,增强了“思政课”的现实感、感染力与说服力,实现了“知、信、行”的深度融合。
厚植红色土壤:打造“大思政课”实践典范
本次“信仰之旅”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更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把课堂“搬”进历史场馆、搬进红色遗址、搬进青年心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效打破了思政教育的“灌输式”瓶颈,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导。
“黄埔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场信仰的重塑。”李颖琳主任总结道,今后学院将持续探索“理论+实践”“课堂+场馆”“知识+情感”相结合的教学路径,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本土文化阵地,构建富有时代气息和青年特色的思政课新生态,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勇担时代使命。
以信仰之光照亮青春征途
黄埔军校是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坐标,其孕育的革命精神、奋斗品格与爱国情怀,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本次“信仰之旅”实践研学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艺术与历史中触摸信仰温度,更以沉浸式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必须在追忆革命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磨砺意志品质,在投身社会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信仰为舵、以红色资源为帆,引导广大学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不负韶华,用青春与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