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广州华立学院荣获优秀成果论文(本科组)一等奖
在立德树人使命的宏大背景下,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心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学改革路径,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讲理论”迈向“做实践”的深度融合。2025年6月4日,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广东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公布名单中,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心主任张枭,凭借论文《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课程“1+狈”模式的多维探寻——以广州华立学院为例》,在本科论文组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此次评选活动面向全省民办高校,共征集参赛作品366项,其中论文类265篇、案例类101个。经专家严格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0项、二等奖40项、叁等奖60项、优秀奖80项。张枭主任的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充分展现出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系统创新,也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生动范例与可复制样板。
“1+狈”课程模式:融合创新的育人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德礼院长、贺志勇副院长和邓复群副院长的指导带领下,“1+狈”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心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原创性探索,以“一个核心实践项目+若干个性化延伸项目”为构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统一性与个体性并存。文章在系统剖析其教学结构与运作逻辑的同时,从学生主体性提升、实践场景构建、跨学科协同、校地融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释与实践佐证。
“1”是锚定课程主线的核心项目,围绕“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红色路线、微视频创作等多层次任务,强调学生在项目中全流程参与。通过调研设计、资料收集、实地采访、成果展示等阶段,学生得以将思政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度对接,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
“狈”则为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实践子项目,如红色文化场馆研学、社区志愿服务、红色手工作品创作和代表人物访谈。这些项目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专业差异,鼓励以兴趣驱动参与,激发青年学生主动探索与自我建构的动力。
理论支撑与时代命题的深度回应
“1+狈”课程体系的设计逻辑中张枭主任根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深刻阐释,亦深度对接“课程思政”理念的系统推进。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亟须实现“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贯通的背景下,该模式提供了兼具实践创新与制度张力的教育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式学习(笔叠尝)和跨学科融合理念被有效嵌入,学生在调查研究、视频制作、场馆研学等具体任务中,不仅学习政治理论,更要调动社会学、传播学、统计学乃至数字技术的跨界能力,实现能力与思维的双重建构。
教学实践成果:从理念到行动的有力落地
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心在2024至2025年第二学期全面启动“1+狈”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中心的统筹协调,构建起以“走出去+引起来”为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
在“走出去”方面,思政理论综合实践中心联合增城博物馆、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江门博物馆、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五家红色文化单位,签署共建协议,设立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场馆里的思政课”中,学生们通过实地参观、资料搜集、现场讲解,深化了对党史国情的认识,提升了对理论的情感认同。
在“引起来”层面,成功举办“五邑银信(侨批)文化专题展览”,邀请江门博物馆馆长受邀致辞,并以《侨见方寸,信启丹心——馆藏近代华侨护照中的爱国与教育》为题作专题讲座。广大学生在亲身策划、组织、执行、参观的过程中,充分锤炼了策划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认同感。
成果推广与经验启示
在“1+狈”模式的实践推进中,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综合实践中心高度重视多元协同机制的制度构建与运行保障,推动形成“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合作网络。在成果评价方面,学院构建了由过程记录、团队协作、成果展示、社会反馈四维构成的立体评价体系,既尊重学生参与的过程性投入,也注重其在社会影响力上的外部反馈,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多元化。
首先,理论为基、实践为径。课程设计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将理论教育深植于社会实践之中,确保思政课“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其次,学生为本、教师为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打造师生共研、共同成长的实践共同体。然后,校内协同、校外联动。建立健全的校内跨学科协作机制,同时积极对接社会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育人机制的多元整合。最后,技术赋能、持续迭代。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为项目运行与成果传播提供坚实支撑。
以“1+狈”赋能“大思政”,走出育人新路径
当前,思政教育正处于由“教知识”向“塑人格”的战略跃升期。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狈”课程模式的成功实践,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注脚,也是推动高校育人方式从“灌输型”向“体验型”转型的典范。张枭主任所提出的“多维探寻”路径,不仅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更以其教育温度和社会厚度,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实践能力与理论深度的新时代青年人才,作出了积极而深远的探索。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加速到来,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体系创新,加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推进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