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立学院与南海区全科医院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开启医教协同育人新篇章
7月25日下午,广州华立学院与南海区全科医院合作洽谈暨实习就业基地授牌仪式在佛山市南海区全科医院1号楼四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合作标志着我校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对推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校地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出席活动的嘉宾包括: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广州华立学院顾问王家骥教授,广州华立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柏育红,人事处处长张能福,教务处副处长林蔚,南海区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成梅,南海区卫健局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股股长丁莹,桂城街道办卫生健康办公室主任陈柱广,以及南海区全科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临床带教专家代表等共计50余人。
仪式伊始,南海区全科医院党委书记赵军发表欢迎致辞。他指出,全科医院作为全国首家以“全科”命名的基层医院,始终坚持服务社区、扎根基层的定位,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目标,构建“叁全叁强”发展战略:即全科医学强、响应能力强、系统融合强。近年来,医院通过“金牌家庭医学”培训项目、“星火培基”人才培养计划,已初步建立起基层医护人员梯队。
赵军书记表示,此次与广州华立学院共建实习就业基地,既是院校合作的重要实践,也是医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医院将从叁个方面着力打造合作样板:一是构建临床教学的“实景课堂”,18个一级科室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慢病管理、多重用药干预等一线临床场景;二是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48位医教双职专家将同时承担临床带教与学术指导任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叁是打通“实习—就业—人才储备”链条,将基地建设为集实训、选拔、孵化于一体的人才生态闭环。
随后,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柏育红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医学专业布局。她指出,广州华立学院自1999年办学来,始终坚持“立足湾区、服务社会、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现设有广州增城与江门银湖湾两个校区,下设12个二级学院、一个学部、5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医、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办学格局。在医学教育方面,我校已设立健康与护理学院、药学院等两个医学类学院,现开设护理学、药学、中药学、口腔医学技术等4个医学相关专业,并计划申报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等临床类新专业。柏副书记指出,与南海区全科医院的合作,是学校“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医教协同”育人平台之一。双方将在课程共研、实习共建、师资共育等领域开展深度协同,共同打造“病房即课堂、医生即教师”的教学生态新模式,培育更多具备基层服务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南海区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成梅代表区卫生健康局致辞,她表示,此次合作对于缓解基层医疗人才短缺、推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她对合作提出三点期望:1. 打造南海区乃至佛山市的医教协同示范样板;2. 聚焦常见病、慢性病管理等基层急需能力,优化实践课程设计;3. 将合作成果转化为基层服务效能,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王家骥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华立学院医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强调医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与医疗体系发展的趋势。他指出,此次基地建设是“教育接地气、医疗强服务”的有益尝试,协会将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支持合作走深走实。

仪式现场举行了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和实习就业基地授牌仪式。双方领导共同见证授牌时刻,并合影留念。

本次合作不仅是一次校院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有益尝试,更是学校推进“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号召的重要举措。未来,双方将继续围绕教学课程共建、临床实训协同、科研转化支持、智慧医疗平台打造等方面深化合作,力争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医教协同育人新典范,为广东基层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华立动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