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以美育人|暑期叁下乡收官了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引领下,广州华立学院管理学院“绿创南粤”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道大埔围村委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文化润童心,艺术伴成长”主题支教活动。
本次实践以“美育浸润”为核心理念,紧扣国家“双减”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乡村儿童的美育需求,创新性地开设了书法、绘画、手工叁门课程,旨在以艺术为桥梁,丰富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书法
一笔一划写初心,翰墨飘香润童心
书法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本次活动中,我们为乡村的孩子们讲解了书法的起源。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小篆的规范整齐,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流畅自然,草书的潇洒奔放,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演变魅力。
课程深入,我们详细介绍了文房四宝 —— 笔、墨、纸、砚。笔的柔软灵动,墨的浓淡干湿,纸的细腻光滑,砚的温润厚重,每一件都蕴含着古人的匠心。在介绍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节约用纸的理念,倡导孩子们珍惜每一张纸,合理使用笔墨,将节约能源的意识融入到书法学习中。
我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了控笔练习、福字书写。孩子们手握毛笔,在宣纸上认真地写下一个个汉字,虽然笔触稚嫩,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书法学习,不仅让孩子们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笔墨之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手工
变废为宝巧创作,践行创新发展观
手工创作,是指尖与心灵的对话,是创造力与生命力的绽放。本次活动中的剪纸、树叶简笔画与扭扭棒制作,不仅是一场技艺的传授,更是一次对 "循环利用" 与 "创新思维" 的生动诠释,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我们引导孩子们利用红纸进行创作。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先剪出各种各样心仪的图案,再将其精心制作成窗花。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也悄然培养了他们专注细致的做事态度。
树叶简笔画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合作。孩子们弯腰拾起林间的落叶,每一片叶子都带着自然的密码,每一笔色彩都饱含着孩子对自然的敬畏。孩子们用颜料在树叶上描绘出眼睛、嘴巴,将树叶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或者将树叶组合起来,拼成了美丽的风景画,这场创作让孩子们明白,最珍贵的材料往往就在脚下,不仅让孩子们亲近了自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扭扭棒制作更是充满了乐趣和创意,我们鼓励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出各种小玩具、小饰品。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出了精致的花朵。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废物利用,将简单的材料变成了精美的作品,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理念。
(叁)绘画
描绘自然之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绘画是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感受自然之美的重要方式,本次活动我们引导孩子们关注自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彩铅画自然动植物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花朵的娇艳、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通过绘画,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了保护自然的意识,践行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蜡笔画彩色海洋则让孩子们畅想海洋的美丽,用蜡笔描绘出五彩斑斓的海洋。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向孩子们讲解了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四)总结
本次暑期“叁下乡”活动,我们以书法、树叶贴纸画、扭扭棒、剪纸、蜡笔画、彩铅画等课程为载体,深耕乡村美育沃土。书法课中,孩子们于笔墨间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响应党的二十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手工与绘画课程里,孩子们在自然取材、创意创作中激发潜能、涵养美感,践行着报告中“加强美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中厚植文化自信。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教育实践,将二十大精神融入点滴付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让美育之花在乡村绽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