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铺场凝汗粒 青衿携手绘农兴 —— 挥洒在甘田村晒谷场的一抹红双队实践
“那二十出头的脸庞,正扒着窗框向外望”,晒谷场上,二十出头的身影忙碌着。2025年7月13日下午15时,广州华立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实践队与传艺新媒体双百行动突击队的队员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进河源市紫金县敬梓镇甘田村委的晒谷场。这里没有校园的白墙绿树,只有摊晒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烁,如《麦芒》所唱,“渺小如芒,却把梦做得浩荡”。队员们手持木耙、簸箕穿梭谷间,从生疏到熟练,用汗水助农户归仓,将校园所学与乡村实践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初握木耙,竹编边缘硌得掌心发红,稻壳沾在衣袖,混着汗水凝成盐粒,没人肯先去阴凉处歇脚。队员抹了把汗,汗珠落在谷堆上弹起金粉。老农则细心教他们:“翻晒顺风向,聚拢留气道。”
日头当空,晒谷场 “沙沙” 声不断。T 恤后背已洇出汗渍;有人想出 “接力式归仓法”,前排耙谷、后排装袋,节奏渐渐追上老农。墙角麻袋堆成小山,稻粒从缝中漏出,沾着草屑,像给丰收镀了层青春印记。
夕阳西下,最后一袋稻谷进仓。队员望着仓里谷浪,想起老师曾经说的话:“新媒体人,乡村振兴的脚,要沾着泥土才站得稳。” 裤脚沾着稻壳,脸上留着汗痕,他们清楚,谷粒里藏着比数据流量更鲜活的故事 —— 青春弯下腰,成一束麦芒,在乡村风里摇出沉甸甸的光。
“多年后谈起过往,满身谷糠却眼神清亮”。甘田村的晒谷场会记得,这群少年用木耙划出成长轨迹,把 “乡村振兴”四个大字写进丰收季。
终审:团委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