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遗址到烈士家风的精神传承
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遗址到烈士家风的精神传承
7月15日,两场跨越空间的红色寻访在梅州市五华县竹山村同步展开。广州华立学院党员社会实践队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百千万工程”实践团走竹山村的红色遗址,在斑驳的历史遗迹与珍贵的史料中,触摸战火淬炼的精神密码。同日下午,联合实践团拜访了陈子文烈士后代陈先生,聆听穿越时空的家风传承。从历史现场到家族记忆,红色基因在不同维度的讲述中,共同勾勒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谱。
血色记忆中的信念
在双华革命展厅内,静静摆放着的一件件展板,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书籍,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向实践团队员们诉说了竹山村的革命历程。1927年周恩来率国民革命军东征,五华农军助其获“利塘径大捷”;黄国梁(五华首位党员)通过组织农民运动,开展“二五减租”,出版进步书籍,传播革命真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祖国南疆的广泛传播;古大存(创建八乡山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带刺的玫瑰花”)通过组建工农武装,实行武装暴动,点燃了五华革命火种;1928年,国民党对竹山村实施了“叁光”政策,全县受摧残的村庄240个。风雨来袭,党和人民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与兴宁、龙川商议成立中共五兴龙县临时工作委员会,践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获得了信仰的犁旗飘扬在五华县的每一个角落;1929年,五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竹山村遭安流地主纵火叁天,900余人仅存400人,村庄沦为废墟。但红军与赤卫队以“各个击破”战术顽强抵抗,在碧石岗激战中获胜,点燃民众斗志。1947年6月,五华恢复武装斗争,于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的带领下,组织200余人的队伍,分两路进军双华,在未响一枪一炮下五华得以解放。
“叁光”政策下900余村民仅存400人的血色记忆,与碧石岗战役“以弱胜强”的捷报形成强烈震撼,目光所及的展板,无声却有力地诉说——以这片土地与人民从未屈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正如革命烈士张剑珍“白花谢了开红花”的歌谣所唱,红色信念始终在灰烬中重生。
烈士后代的深情嘱托&苍产蝉辫;
在参观完红色遗址后,实践团去拜访了陈子文烈士的后代——陈先生。他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讲述了烈士投身革命洪流、最终英勇献身的往事,特别嘱咐:“你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更要知道幸福生活的分量。历史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刻在骨子里的根与魂。”字里行间满是对先辈的缅怀与敬意,更传递出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陈子文烈士后代
竹山村兵工厂的造枪模具与陈子文烈士的家书,虽形式不同,却同样凝结着“爱国”与“奋斗”的内核;竹山阻击战的冲锋号角与陈先生“学习革命精神”的寄语,共同指向“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前行力量”的时代命题。无论是竹山村遗址中“坚定信念、敢于斗争”的精神密码,还是陈先生强调的“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的嘱托,都在诠释同一个真理:红色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当实践团在革命烈士展示厅聆听陈子文烈士的后代陈小姐对红色记忆的诉说、聆听陈先生“强国有我”的殷切期望,两场寻访最终汇聚成同一个声音:青年一代唯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才能让陈子文等无数烈士的理想落地生根,让竹山村的战斗精神在新时代永葆生机。红色基因的传承,正在这一代代人的步履中,生生不息。&苍产蝉辫;
红色传承的时代意义
竹山村遗址的精神与陈先生的嘱托,诠释了红色传承并非抽象口号。兵工厂造枪模具与烈士家书,凝结 “爱国”“奋斗” 内核;阻击战号角与 “学习革命精神” 寄语,指向将历史记忆化为前行力量的时代命题。青年一代接过历史接力棒,方能让烈士理想落地生根,让战斗精神永葆生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