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百万工程 筑梦蒲公英队,探访乡中林业人(二)
手植青绿,绿美乡村实践行
——主题探讨
上午十点,暖阳正好,我们一行走进赤水镇青年之家。屋内的光影里,一场对于树木种植规划与卫生治理的探讨悄然展开。
大家围坐一起,从街角绿植的搭配到河岸防护林的布局,从日常垃圾的分类引导到长效治理机制的构建,话题渐次深入。小组成员们各执己见又相互补充,时而为某个巧妙的设想颔首,时而因细节的完善展开讨论。笔尖在纸上不停游走,那些跃动的字迹,是对小镇绿化的细致构想,也是对洁净家园的真诚建议,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忱。
踏入水井坑村
慰问村中林业人
午后的阳光漫过水井坑村的屋舍檐角,筑梦蒲公英小队的脚步轻轻叩响了村庄的宁静。在妇女主任热情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村里的文化楼。
推开门时,我们和阿姨们的目光相对,阿姨脸上露出几分温和的暖意。我们快步上前,笑着送上亲切的问候,一声“阿姨好”里,藏着初见的礼貌,也带着对这份守护山林工作的敬意。
和两位林业员阿姨的交谈轻松又温暖,我们才渐渐明白,她们每日穿梭林间的忙碌,远不止是守护一片青绿——那些被细心修剪的枝叶间,藏着村庄四季的安宁;每一次病虫害的防治里,都系着村民们呼吸的清甜与生活的安稳。
话间暖意渐浓,筑梦蒲公英小队的成员们便跟着阿姨们一同走进巷子。夏日的积水在角落藏着隐患,大家挽起袖子,或扫或舀,那些可能滋生蚊虫的水洼已渐渐消弭。
接着热情的村民们给我们摘了树上的大龙眼,“尝尝!这都是咱林子边上结的!”热情的招呼里,满是淳朴的心意。剥开薄皮,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漾开,那不仅是属于赤水镇的味觉记忆,更让我们真切尝到了这片土地在林业滋养下,结出的饱满果实。
步入黄沙岭村
感受风光无限
黄沙岭村是我们此次“三下乡”的终章站点,却像一枚温润的印章,在记忆里盖下了最清透的印记。
村子静得能听见风的形状——田埂上的桔梗举着淡紫的花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无数细碎的铃铛在低声哼唱;成片的竹林挨挨挤挤,叶尖相触的沙沙声,混着远处几声鸡鸣,织成了最安宁的乡居小调。
目光所及的每一抹绿意,都藏着林业人默默的守护。那些被修剪得整齐的林缘,那些扎根在坡地的防护林木,那些在风中舒展枝叶的果木,都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岁月的见证。这份宁静与生机,何尝不是最生动的勋章?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有这般从容的模样,也让我们读懂:所谓伟绩,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平凡的守护,写成了山水间的诗行。
村口的龙眼树树皮皲裂如老人手背的纹路,却仍倔强地向上伸展着枝叶,浓密的绿荫像一把巨伞,遮住了大半个晒谷场。夏日里,村民们总爱搬张竹凳坐在村口,听蝉鸣、话家常,连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都像是带着岁月的絮语。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