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南粤|发掘潮汕非遗瑰宝,坚守文化传承初心——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粤彩领航”实践队探寻非遗活态传承奥秘
研习南粤|发掘潮汕非遗瑰宝,坚守文化传承初心——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粤彩领航”实践队探寻非遗活态传承奥秘
非遗之美,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项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唤醒、一份精神血脉的赓续。2025年8月4日,广州华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粤彩领航”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研习南粤”系列调研第叁站——潮汕,开启一场沉浸式非遗探寻之旅。在实地调研中,队员们以青年学子的赤诚之心,走近非遗传承人,触摸技艺温度,体悟文化脉动,以行践言、以情贯通,深入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01 潮汕嵌瓷:瓷彩映辉,赓续华章
潮汕嵌瓷是岭南特色非遗工艺,始于明代,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灰塑为基,剪裁五彩瓷片镶嵌成对称艳丽、题材多取自神话与传统戏剧的图案。“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文化传承的每一寸土地。当我们走近潮州汕头小公园的“天后宫”,抬头仰望,屋脊上嵌瓷图案熠熠生辉,龙腾凤舞、瑞兽戏珠,皆由碎瓷片镶嵌而成,精巧繁复,令人惊艳。这门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工艺,以废弃瓷片为材,通过手工剪贴、打磨、拼接,让“残片”重获新生,也让古建焕发新彩。
“粤彩领航”实践队在陈导游的讲解中了解到:潮汕嵌瓷不仅是一种装饰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将碎片之美化为整体之美,寓意“破而不弃、和而不同”。一块瓷片的剪切要十数刀,一幅图景的完成往往需耗费数月甚至更久。“粤彩领航”实践队员尝试上手体验,才真正体会到“瓷不语,艺有魂”。他们深刻感受到,这项技艺之所以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不仅因其工艺精湛,更因为它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的执着。
#02 潮州大吴泥塑:泥韵传情,匠心永继
潮州大吴泥塑有 700 多年历史,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以 “贴塑” 为特色,题材丰富。大吴泥塑作为中国三大泥塑之一,自南宋起源便扎根于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民创造历史、文化源于人民生活的理念高度契合。它以雕、塑、捏、贴等技法,将戏剧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泥坯之上。
“粤彩领航”实践队在大师黄师傅的带领下,踏入一间泥塑作坊,映入眼帘的是成排的人物、动物,形象鲜活,神态各异。一尊尊泥塑仿佛凝固了光阴,在静谧中诉说着古老故事。陈师傅边捏边讲:“大吴泥塑讲究‘贴塑’技法,形象要生动,动作要传神,灵魂在于‘神似’。”队员们在他的指导下尝试手工塑形,从一团泥巴到人物初具轮廓,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背后的匠心与耐性。实践队队长高浩轩同学表示,泥塑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所承载的,是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与信仰系统。在乡间一隅看到如此浓厚的文化生命力,令人动容。
#03 潮绣:绣线凝香,古韵新章
潮汕刺绣,又称潮绣,是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刺绣工艺,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汕刺绣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潮州广济桥展馆中,“粤彩领航”实践队在绣娘郑老师的示范下,细看“垫高绣”、“盘金绣”、“打籽绣”等技法运针如飞。队员尝试刺绣一朵小花时,针线难控、图案歪斜,愈发感受到这一工艺对技法的严谨与艺术的沉淀。绣娘动情讲述了她从师、出徒、开馆的经历,也讲到她多次带绣品参加“一带一路”国家交流项目:“中国的绣品,能讲故事,能传情。”在她眼中,潮绣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语言。队员们了解到潮州市在多所小学、中学设置潮绣兴趣班,借助美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孩子从小种下“非遗种子”,为技艺传承拓展更广泛的社会土壤。&苍产蝉辫;
#04 潮剧:潮韵新姿,头饰焕彩
潮剧 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用潮汕方言演唱,头饰工艺精巧,文创产物多样,其被誉为“潮人的精神图腾”,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
“粤彩领航”实践队专程走访潮剧团后台,重点了解潮剧演员头饰的制作流程。队员亲手触摸一件头饰,轻则百克,重则数斤,造型繁复,镶嵌宝石、亮片、金属线,富丽堂皇。文创产物如“潮剧娃娃”挂件、“头饰耳环”等,在当地文旅商圈热销,成为潮剧“活”在大众生活中的新路径。在潮剧展演现场,队员们静坐观戏,从声腔韵律到表演身段,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大家纷纷表示,潮剧的现代活化之路,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05 总结
本次潮汕非遗调研,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精神淬炼的旅程。“粤彩领航”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访、人物访谈、技能体验、课堂互动等形式,深入理解了非遗与地方发展、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之间的深层联系。非遗所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生活方式,更是未来的文化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青年一代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未来,“粤彩领航”实践队将继续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图文视频、成果汇报、主题微课,融入思政课堂、融入文化传播、融入社会服务,以青年之笔续写千年文脉,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守望者”的青春使命,为推动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贡献“青马”力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