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蚊媒传染病,广州华立学院防蚊灭蚊这样做→
近日,天气炎热,雨水增多,蚊子大军又开始倾巢而出,大家需重点防范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典型症状是“高热、叁痛、叁红”+皮疹。
高热:突发高烧(40°颁以上)
叁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叁红: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都是由蚊子传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什么不一样呢?
基孔肯雅热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热相比,有两个“一样”和两个“不一样”。
两个“一样”
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
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两个“不一样”
潜伏期和传播速度不一样: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叁倍。
具体症状不一样: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少数感染者会因血小板降低造成人体脏器出血造成重症,严重者会死亡。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少数人群(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要重点关注。
广州华立学院防蚊灭蚊大行动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共同的关键点就在于“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学校面积大,且各类花草树木、植被和散落的小水体很容易吸引蚊虫前来“拜访”和“定居”。
校园灭蚊这样做
暑假期间
1.环境整治
近期降雨频繁,总务处定期对校园内的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绿化带等周边的排水沟、花盆托盘、垃圾桶旁等易积水区域,翻盆倒罐清积水,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蚊虫孳生地的清理工作和成蚊密度的消杀工作,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 | ![]() |
2.宣传教育
通过转载科普推文、班级群宣传等形式,向师生普及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提醒师生做好居家、出行防护。
开学前
组织师生全面开展以清除蚊媒孳生地和杀灭成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不留卫生死角,切实降低校园及周边的蚊媒密度。
1.全面检查卫生死角
检查清理生活垃圾,尤其是散在积水垃圾容器,如一次性饭盒等。
倾倒各种容器,清除废弃容器,闲置容器应反转倒扣放置,防止积水。
2.重点检查清理室内易疏忽的积水点
检查清理花盆托盘,洗手水槽,排水口,阳台等,如有积水立即清理。存在水培植物应立即换水,同时清洗根须。
3.全面消杀
请专业人员对学校室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消杀,降低成蚊数量。
开学后
1.定期清洁消杀
定期开展校内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弃置积水容器。
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灭蚊。
2.&苍产蝉辫;改善场所防蚊条件
及时清理室内小型积水,水培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及时清理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等积水。
学校景观池内饲养观赏鱼,需进行灭蚊。
室内室外的水桶、水缸、水槽等功能性储水容器需要严密加盖并定期换水。
3.多方动员齐防蚊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防蚊灭蚊。
动员师生参与消除蚊虫孳生地、清除蚊患工作。提高学校师生防蚊灭蚊及对蚊媒传染病防控的意识。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布置学生清积水灭蚊家庭作业等方式,把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知识渗透到千家万户,动员家长及学生进行居家清除积水、防蚊灭蚊。
4.做好健康异常应急处理工作
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头痛、 全身酸痛、皮疹、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马上送医及时通知家长。如教职员工有发热等不适也应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百度
5.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学校附近蚊虫孳生地
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和街道、社区的联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学校外围周边蚊虫孳生地的彻底清理,全面降低学校及周边社区的蚊媒密度,降低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
让我们大家一起齐动手,清积水,防蚊虫,保健康,筑牢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坚实防线。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广州华立学院总务处
2025年8月1日
用户登录